Mind HK 大使
我是... 一名通訊顧問。
我是... 一名精神健康倡議者。

「我的家人、朋友與同事讓我知道我自己當時並不健康,並鼓勵我尋找協助。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讓我感到被愛和被關心的聊天記錄與通話。」
哪些地方/事物對你的精神健康過程最重要,為什麼?
我的日記。過去的我只在身處低谷時才寫日記。雖然它達到了它的作用,但當我意識到自己只記錄下那些不快的回憶時,我只覺得傷感。然而現在,我的日記已成為了我抒發自己情感的出口,讓我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。
將我的擔憂轉化成有形的文字,讓我可以整理、抽離和了解自己。現在,我那本色彩鮮豔的日記也保留了許多難忘、有意義和歡樂的時刻。
精神健康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?
高中時,焦慮開始悄悄地影響到我的身心健康。一半源自某段友誼引起的社交恐懼,另一半則來自進階先修課程(AP)和大學申請所引起的廣泛性焦慮。我擔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、自己會和同齡人的比較,而且我也經常覺得自己不夠好。
在焦慮中生活,意味著每一天都可能有一些事情會觸發我的憂慮,我會感到胸前的緊繃、肩頸間隱隱作痛的感覺,甚至有時是恐慌突襲的跡象。
精神健康污名如何影響你的生活?
不幸的是,許多人在應對精神健康困擾時不得不面對污名。當我們終於決定與別人敞開心扉或尋求協助時,我們可能會受到對方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批評。當我的精神健康狀態較差,這些經歷都會讓我感到被忽視、孤立,和懷疑自己。
我沒有肯定自己的感受,而是質疑自己的經歷。
我沒有認同自己確確實實在經歷精神健康困擾,而是內化別人說我「太情緒化」、「太大反應」或「抗壓力低」等評價。
我沒有及時尋找協助,而是嘗試自己處理——因為我覺得無法應對都是我自己的錯。
現在,當我再次經歷污名及其引發的情緒時,我能將自己從這些污名中抽離,減低它對我的影響。因為我知道自己確實經歷了這些感受,而我亦對自己的身份更有信心。這種信心使我能夠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故事、普及精神疾病,鼓勵大眾用更包容的語言來談論精神健康。
你會如何形容自己?你有什麼標籤?
家庭/朋友為中心:我的家人——父母、兄弟、祖父母、叔舅、姨嬸、表兄弟姐妹等,都對我很重要,我的朋友亦然。如果沒有他們,我就不會成為今天的自己。無論他們現在身處何方,我也十分感恩有他們成為我最大的支柱。
好動的人:我從四歲到大學一直有踢足球;我亦喜歡透過 CrossFit、重訓、行山和跳舞來保持運動。
書蟲:我喜歡逛書店——它是我的快樂之地。而我的書架也是我在香港中最喜愛的角落之一。
標竿人生:回饋社會,用我的聲音來幫手創造一個更健康、愉快和公平的世界一直以來我的初心。這也是我在個人生活、社區,甚至我在工作中的本願。
你現在的生活是怎麼樣的?
到了今天,我已經不再害怕自己偶爾感到脆弱,也不再害怕用言語去講述自己的故事。因為我知道,如果我能至少讓一個人不在感到孤單,那也值得了。
你在精神健康經歷中有什麼得著呢?
我的精神健康經歷教會我不需要自己獨自承受所有負擔,尋找別人的幫助也不是軟弱的表現。我們能為自己做最好的事就是向別人敞開心扉、依靠信任的人,尋找自己需要的專業協助。
我學會放下那些被內化的負面刻板印象,例如是「太情緒化」或「太敏感」。我也同時學會欣賞自己接受診斷的好處,例如是更有同理心和我優秀的組織能力。
了解更多關於焦慮:
https://www.mind.org.hk/zh-hant/mental-health-a-to-z/anxiety-and-panic-attacks/about-anxiety/
在香港尋求協助:
https://www.mind.org.hk/zh-hant/getting-help/
心理健康服務指南:
https://www.mind.org.hk/zh-hant/community-directory/
立刻尋求幫助: